|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怀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胜

曲阜三孔: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因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后称宣圣林,改封“至圣先师”后改称至圣林,习惯的叫法称为孔林。孔林是我国目前保存年代最长、面积最大、历史延续性最完整的氏族墓地。

        孔子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据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葬鲁城北泗上”,大体上是现今位置。其墓冢封土为偃斧形,高四尺,仅比地面略微高出,并无祠堂等建筑。弟子们于墓前以砖瓦砌成祠坛,规模很小,方仅六尺。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孔子的林墓也受到了重视。为显示弘扬圣道,历代王朝相继修林植树,不断地扩大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使孔林成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建过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3次,从而形成了现在孔林的规模。

        孔林占地面积三千余亩(约二百余万平方米),有孔子及其历代子孙的墓葬十余万座;汉、宋、明、清、民国墓碑4003通(现在新立碑未统计),其中有赵孟頫、李东阳、黄养正、严嵩、翁方纲、何绍基、阮元、康有为等人题写的碑文;石人、石马、石兽、望柱等石仪85对;历代栽植的树木42000余株(民国晚期到现在栽植的未统计);门、坊、享殿、碑亭等二十余座。孔林的埋葬在二千四百余年中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目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氏族墓葬区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处,这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必然产物。

        孔林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地上地下文化遗产丰富,林内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是研究我国东方墓葬制度的沿革,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演变、艺术的博物馆。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万古长春坊及明代碑亭

        万古长春坊位于城北门外至孔林的大门的神道中间。此坊为石质结构,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建。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此坊系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顶雕瓦垅及脊兽,檐下雕有斗拱。额坊、立柱、花板遍布精美的雕刻,柱、坊深浮雕,花板浅浮雕。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正书“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笔势沉厚,字体端庄。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狮子,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鹿、牡丹等图案。此坊矗立于神道上,雄伟精美。

        在“万古长春”坊前东、西侧各有一座碑亭。东面内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冬十一月,山东巡抚郑汝璧、巡按连标立。西侧碑亭内立《阙里重修孔子林庙碑》,碑文为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东阿人于慎行书,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曲阜三孔:孔林

至圣林坊、大门

        此坊在孔林大门前,原名叫“宣圣林”坊,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和孔庙同时改为“至圣”。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现在仍然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绿琉璃瓦庑殿顶,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画精细,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

        孔林的正门,位于至圣林坊后,门屋三间,明间留有车道。两次间筑于高台之上(台高约1.10米),是宋、元时期流行的陵园建筑方式。此门为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所建。大门两次间围木栏,立有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三月《重修宣圣林神门记碑》1通,明、清两代修林记事碑5通。

曲阜三孔:孔林

二林门

        二林门前以甬道与大门相连接。此门为鲁国故城的北门(龙门)遗址,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门楼,“神门隘陋也,架以楼观”。现存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无斗拱,下檐四周有回廊,廊柱下置鼓礅柱础。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1964年重修。门前石栏内放有石狮一对,均为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雕刻。

        孔林二门观楼不但是重要的文物地,也是革命历史纪念地。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0日,《淮海战役曲阜会议》也曾在此召开过。会议由粟裕主持,参加会议的有饶漱石、张鼎丞、陈士榘、张震、韦国清、许世友等,会议主要部署传达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重要指示的电报文。会议原在孔庙奎文阁举行,10月9日晚移入孔林二门观楼举行,在此共六天时间。

曲阜三孔:孔林

洙水桥坊、株水桥

        位于孔子墓轴线的最南端,坊四柱三间,石质,四柱均为冲天八楞式,柱顶各有圆雕石兽,独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间额坊雕刻“洙水桥”三个正书大字,二次间均浅刻二龙戏珠。此坊造型简朴庄重,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山东巡抚陈凤梧建立。

        洙水桥三字没有书写者的落款,据传说为严嵩所书。严嵩孙女嫁给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他曾在孔林为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题写墓碑。

        洙水桥位于石坊之后,孔子墓轴线南端。此桥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了人们北望的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洙水桥建于金代以前或者金代。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增设桥石栏杆,并于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小桥,均有石栏杆,因桥为平型,习惯称为“东平桥”、“西平桥”。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墓门

        墓门位于洙水桥的北面,孔子墓轴线的中部。门屋三间,三开门,黄瓦悬山顶,檐下有斗拱,两侧出八字墙,前有8级台阶,后有6级,如同阳宅之门。门基高约1.31米左右,用以挡住人们的视线,故又称“档墓门”。墓门始建于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金代时期位于今享殿处,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重建移入今位置,清代初期重修。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孔子墓甬道

        过墓门之后,便可看到甬道两旁的石雕。其石雕共有四对八件,名曰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华表又称望柱,上面雕有莲花盆,盆上放一鼓腹缩口花瓶,下有莲座,是进入墓地的标志,以示天门;文豹,想象动物,形象似豹,其兽温顺善良,能腋下喷火,用其守墓以示安详、尊严;甪端,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传说世上出现此兽是大吉之事,并传它能通四方语言,知晓远方及幽避之处事,日行一万里,夜行八千里;翁仲,石人像,为秦代著名骁将,威震边塞,有他镇守边塞,其他的部落不敢造次,有时少数部落造反,由其带兵去,不打自乱,后来演变成文、武二人将其守墓,以示安宁。以后为对称,雕成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现翁仲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刻制,原宋宣和年间刻制的翁仲移孔伋墓前。两对石兽及望柱均为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雕刻。

曲阜三孔:孔林

享殿

        过甬道石雕后便是享殿,此殿是祭祀孔子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的地方。享殿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重修时改为黄琉璃瓦,以示达到最高等级。现存建筑五间,单檐黄瓦歇山顶,前有廊,殿内及廊下天花板均为贴金云龙。室内置供案,存有清世宗雍正修孔林“纶言”碑和清高宗乾隆御制诗碑,诗碑四面刻乾隆五次谒孔林诗五首。

        享殿既是祭祀孔子的圣地,又是革命历史纪念地。1950年月日10月29日—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在曲阜召开抗美援朝军事动员大会。会议由兵团司令兼政委宋时轮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谭健、政治部主任谢有发以及团以上干部。30日上午,会议在享殿前举行,朱总司令受毛泽东主席委托,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到会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报告。享殿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楷树及楷亭

        此树位于享殿之后,墓道东侧,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树前有石碑一通,上写“子贡手植楷”。此树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贡在守墓时所植。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各自离去,唯子贡守墓六年。为纪念其高尚的尊师品德,所以历代对其植树加以保护。因子贡外出经商,返回后,孔子已奄奄一息,孔子去世后,子贡用六年时间守墓以弥补不在老师身边尽弟子孝心之过。传说,子贡对仕途不感兴趣,决定辞官经商。征求孔子意见,孔子重文轻商,对子贡的做法认为是“不务正业”。子贡没有听从,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成为著名的商人,所以二千多年来,商人供奉子贡的牌位,文人墨客及学堂供孔子牌位,泥、木、铁、石匠人供鲁班牌位。

        楷亭位于楷树之东侧,纪念子贡手植树的建筑,楷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亭呈方形,四面空透,不设墙栏。亭内立有楷图碑,是清初遭雷击后,其树干无损,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把树形刻于石碑。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孔子墓

        孔子死后,由其弟子们葬于“鲁城北泗上”。孔子墓是孔林内最主要的墓葬,位于孔林中部略偏南段。其墓虽经年代之久,封土至今仍有5米多高,东西30多米,南北28米。墓前有石碑两通(一高一低),前面的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阴正书“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书”,下款书“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十月一日五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五十八代孙承事郎曲阜世职知县孔公堂等立石”,此碑立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后面石碑篆书“宣圣墓”三字,上款正书“门生益津高?书”,下款书“甲辰春二月既望五十一代孙元措立石”。甲辰年,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

        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代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另外有明代刻的石供案,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刻制的石鼎。

曲阜三孔:孔林

子贡庐墓处

        子贡庐墓处在孔子墓西侧,为纪念子贡守墓六年而建。面东,三间,建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清康熙年间重修。当年在此守墓条件十分艰苦,芦草栅以遮寒暑,而子贡守墓六年之久,受世人所敬仰。其尊师之品德,对当今的尊师重教也有着启迪的作用。

曲阜三孔:孔林

孔鲤墓

        孔鲤墓位于享殿之后,直对享殿后面的甬道。墓前石碑2通,前碑正书“泗水侯墓”,此碑明代所立。后有一小碑,篆书“二世祖墓”,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五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墓前有石供案,砖砌拜台。

        孔子儿子孔鲤,名鲤,字伯鱼。据说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亓官氏为妻,婚后年余得子,鲁昭公为念孔子系“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叔梁纥之后,又以知书达礼小有名气,因此派人送给孔子鲤鱼以贺喜,孔子为表达对鲁君的恩赐的感激之情,给儿子取此名,以至让后人世代不忘,充分说明孔子的忠君思想。

        孔鲤生于公元前532年,卒于公元前483年,享年51岁。自幼深受孔子教诲,其“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鲁哀公曾以币招他做官,他称疾不仕。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因其“亲闻诗礼,鲁堂从祀”,被封为“泗水侯”。

曲阜三孔:孔林

孔伋墓

        孔伋墓在孔子墓南20余米处的高土台上。墓前石碑2通,前碑正书“沂国述圣公墓”,此碑为明代所立。后面小碑篆书“三世祖墓”,为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公元1244年)立。前面石供案为明代刻制,石鼎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刻制。拜台前有宋宣和年间雕刻翁仲一对,雍正年间移于此。

        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享年八十二岁。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幼立志于继承家学,相传孔子闲居而叹,孔伋即问孔子:“意子孙不修将祖乎?羡尧舜之道不反乎?”当孔子说:“尔孺子安知吾志”时,孔伋回答说:“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弗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怒而不懈也”。孔子高兴了,“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孔子家语•记问》),相传孔伋曾受业于曾参,游于卫、宋诸国,晚年返归鲁国。一生授徒著书,著有《子思子》一卷九篇。《子思》二十三篇,早已亡佚。相传《礼记》中的“中庸”、“坊记”、“表记”等为其作品,孔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建立了以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学说。孔子将中庸当作最高的道德准则,孔伋将中庸系统化。在认识论上,主张“执两用中”、“择乎中庸”,在方法论上,主张格致中和,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宇宙观上,认为“诚”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至诚才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相传孟子曾受业于孔伋的门人,将孔伋思想加以发挥,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即思孟学派。《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成为儒家的代表性经典。因孔伋“圣人之道,孟氏之师,作为《中庸》,万世宗仰”。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被封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加封为“沂国公”,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加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述圣”。子思除在孔庙大成殿配享外,在邹城还建有“中庸书院”专祠,以衍圣公次子主持祀事,并被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曲阜三孔:孔林

孔令贻墓

        孔令贻墓位于孔林内东北角,紧靠林墙。墓前石碑篆书“孔子七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燕庭先生之墓”。碑文由前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税务督办、姻弟孙宝琦题写。中华民国十年一月,袭封衍圣公德成立。孙宝琦乃孔令贻夫人孙氏之弟。

        孔令贻生于1872年,卒于1919年,享年48岁,字谷孙,号燕庭,孔子七十六代孙,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备受清廷优渥。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年满十六岁首次入京见帝,并赏赐“福”、“寿”各一张,并将皇帝御书孔庙“斯文在兹”额奉回曲阜。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奉母偕妻入京为慈禧太后祝寿,亲受皇帝召见,母、妻留住御园,慈禧多次召见,亲同家人,赏给御书“寿”字,“松鹤、蟠桃”图等,孔令贻此行并获“赏戴双眼花翎”之荣。民国期间,受到历任总统的优遇,1913年,袁世凯颁给“一等大绶宝嘉禾章”,袁世凯称帝后甚至加给郡王衔。1919年11月8日,因背疮病逝于北京,大总统徐世昌命派专列将灵柩送回曲阜,孔令贻忠心报效朝廷,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先后到山东各州府考察,为地方教育做出一定的贡献。在曲阜古泮池行宫设乡塾,办孔颜曾孟四氏师范学堂,自任总理。1914年与康有为等筹建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能诗善画,书法秀媚。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孔尚任墓

        此墓位于孔林东北部,墓碑正文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碑文由诰授奉直大夫、原任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年家眷侄陈世馆书写。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四月立石。

        孔尚任生于1648年,卒于1718年,享年71年,曲阜南辛大湖村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自称云亭山人。他幼承家学,膝下受教,后入曲阜孔颜曾孟四氏学堂读书,成为秀才。屡次乡试不第,气愤之下入石门山隐居读书。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781年)纳赀为国子监生,次年被衍圣公孔毓圻请出山治其夫人张氏丧事,二十二年被委编修《孔子世家谱》和《阙里志》,接着又被委以训练祭祀礼生和乐舞生。次年康熙帝至曲阜祭祀孔子,祭祀后,命孔尚任进讲《大学》首章,深得皇帝的赏识:“经筵之官不及也”,并面谕大学士明珠和王熙,“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不拘定例,额外叙用”,后“从优额外授为国子监博士”。次年入京赴任,第二年被派往淮阳,随刑事部侍郎孙丰疏浚黄河海口。停工后回京,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春任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三十六年被委监铸宝泉局,后升任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不久被罢官(公元1699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离京重返石门山隐居,晚年曾几次出游,寄食伴书,景况寂苦。孔尚任博学有文名,通音律,析祖庭典故,著有《阙里志》、《孔子世家谱》、《岸堂集》、《湖海集》、《长留集》、《会心录》、《节序同风录》、《小忽雷》、《桃花扇》等,以戏剧成就最高。《桃花扇》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该剧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未出仕前就画其轮廓,治河期间又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僧石涛等一批明末遗民,搜集到很多逸闻和史实,使他的创作素材更加充实,创作目的更加明确。回京后,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终于成书。剧本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争斗,鲜明揭示了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该剧在京城上演后,“岁无虚日”、“名臣公卿、墨客骚人,骈集者座不容膝”,轰动京师,连皇帝也派内侍索要剧本。正当“方挥桃扇春无限”的时候,他却突然被罢官。至于其原因,从他的“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诗看,是因文字遭祸的,后人因此怀疑祸因《桃花扇》。

曲阜三孔:孔林

孔宪培墓、于氏坊

        孔宪培墓位于孔林东北部,墓碑篆书“光禄大夫七十二世袭封衍圣公笃斋先生之墓。”碑文由光禄大夫军机大臣董诰题。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月,袭封衍圣公庆镕,孙繁灏立石。甬道南端建有木制牌坊“鸾音褒德”坊,俗称“于氏坊”。

        于氏坊建有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道光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孔宪培元配夫人于氏去世。于氏为于敏中之女,传清高宗之女,五年皇帝派人御祭,七十三代衍圣公建立此坊,将祭文刻于正面,背面刻“鸾音褒德”四字,以歌颂于氏。

        孔宪培生于1756年,卒于1793年,享年38岁。本名宪允,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高宗赐名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孔子七十二代孙。乾隆三十五年赏给二品顶戴,四十七年袭封衍圣公。五十年诰授光禄大夫。宪培倍受乾隆皇帝优渥,三十六年蒙乾隆留京善扑处亲军治愈足痴。三十七年入京迎娶于氏,又蒙皇恩召见,并赏御膳。宪培工诗、善画、能书,诗为古今体;画花鸟尤于墨兰;书学苏黄。无子,以其胞弟宪增之长子庆镕为嗣。

曲阜三孔:孔林

明墓群

        过于氏坊西偏南便到了明墓群。墓群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明弘治年间吏部尚书李东阳,嘉靖年间吏部尚书严嵩等所书写的石碑立于其间。墓群是明代衍圣公集中埋葬的地方,是明代初时新开林地,所以孔府主人去世后便不断地埋葬于此,自五十八代孙、衍圣公孔公鑑至六十五代孙、衍圣公孔衍植,共有八代衍圣公在此埋葬。其中六十一代孙、衍圣公有二位,即孔弘绪、孔弘泰兄弟二人。孔弘泰生于1450年,卒于1503年,享年54岁,字以和,号东庄,孔子六十一代孙,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代兄弟弘绪袭衍圣公。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

 

曲阜三孔:孔林